导读(ID:cnswer):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是通过组织志愿者或者将残障人士作为志愿者通过慰问、探访、协助外出、交流互动等活动形式满足被接受服务的残障人士或作为志愿者的残障人士的生活各阶梯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来帮助轻度智力和精神残障人士进行社会功能康复
——以东莞市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为例
中国社工时报 2015年5月24日
文/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东莞市督导助理 吴秀娟
对残障人士的志愿者服务,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简单概括就是组织志愿者通过慰问、探访、协助外出活动等形式满足残障人士生活各阶梯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其实这个理解是正确的,而且这些年大家都在这样去实施,取得的成效也是肯定的,不过这篇文章对残障人士的志愿服务也许会给予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首先解释一下标题里面三个关键地方——“轻度智力和精神残障人士”、“社会功能康复”和“东莞市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 标准定义智商范围为50~70的是轻度智力残障人士,轻度精神残障人士没有标准定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按时服药情况下不会发病,其主诊医生可以为其开据病情稳定证明。
其次就是“社会功能康复”。“社会功能缺失”可以理解为残疾人致残后由于自身缺陷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那“社会功能康复”可以理解为残疾人致残后帮助或协助其可以与社会环境进行正常互动。我们经常带残障人士进行外出游玩、联谊交友其实就是帮助他们可以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恢复其社会功能。
2009年,东莞市长安镇政府在市残联的支持下成立了东莞市第一家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这对东莞市残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现如今各个镇街都在围绕康复就业服务中心的平台对自己镇街的残疾人进行社会工作服务。这些康就中心是东莞市残疾人志愿者服务的主要提供平台,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
2009年至今已有五年,所有康就在2014年之前开展的志愿者服务大致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志愿者协助社工带残障人士外出旅游、购物、聚餐等。
第二,志愿者作为社工组织活动的第三方参与人员,当然也是活动参加人员,一起与残障人士进行联谊活动。如一起过生日、一起唱歌等。
第三,组织有特常的专业志愿者教授残障人士一些生活技能,如教英文、使用聊天软件,如何过马路等。
这三种形式服务中涉及三个主体,分别为社工、志愿者、残障人士。社工为服务组织策划者,他在开展这些服务过程中或者结束后一般只会总结和反思两个主体,就是社工自己和残障人士。社工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活动开展的好不好,哪些需要注意的,哪些需要改进。残障人士方面社工也会总结反思自己的服务对象得到哪些提升,却往往忽略志愿者在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改变。
2014年石龙镇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揭牌运营,这一年该中心成功依托中心平台运作了“志愿在康园”项目。该项目中其中的一个服务项目是中心学员和其他爱心人士全部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区独居高龄老人进行免费送餐服务。这是第一次智力和精神残疾人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人们的视线,于是两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他们要去做志愿者?他们做志愿者会得到什么?
基于这两个问题,引发了社工在开展残疾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开始思考志愿者在服务中可以得到什么。于是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2009年至今,所有康就中心组织了几百次志愿者服务,发现最后的结果是中心的残障人士(既中心学员)改变的很少,如有改变大部分是因为中心社工、康复师和职业训导师的专业服务起到的作用,志愿者的介入不介入基本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通过回访发现那些志愿者本身却得到了很多的提升,很多志愿者通过对残疾人进行志愿服务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一面,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以上这段话也许回应了“为什么他们要去做志愿者?”和“他们做志愿者会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总结为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志愿者,而非残疾人。
在2014年,万江区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与万江司法社工合作开展了“天使相遇、共展美丽”社区矫正人员与残障服务对象共同成长的项目服务。项目主要内容是社区矫正人员作为志愿者在社工的组织下帮助万江康就中心学员学会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该项目持续一年,在一年的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的改变很大,针对他们的服务目标完成度很高,而康就中心的学员在对交通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依然让人着急。于是,在项目后期,社工在服务设置中增加了中心学员和社区矫正人员一起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马路上进行交通指挥,这个服务设置的改变产生让大家看到了很难相信的结果。很多能力较差的智力学员竟然也完全懂的了如何安全过马路,识别红绿灯等交通安全知识。
由此看出,2014年是东莞残疾人志愿者服务的突破,这一年社工以及社会其他人士不再认为残疾人只能接受帮助,只有别人帮助残疾人,残疾人才会改变。我们慢慢看到,其实让残疾人去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去改变别人,在改变别人的过程中去感悟自己在社会生活的意义,并且学到相应的生活技能。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康就中心为自己中心的学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这些不一般的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这一刻他们退去残疾人的标签,而是以志愿者的身份二次进入社区,与社区中的居民进行互动,从而康复其社会功能。
通过让残疾人作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从而使其康复社会功能的服务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工认可,大家围绕这个服务思路开始不断创新,当然也是一个开始,希望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个模式可以得到标准化的复制和推广。最后,我想重新对残疾人志愿者服务进行定义——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是通过组织志愿者或者将残障人士作为志愿者通过慰问、探访、协助外出、交流互动等活动形式满足被接受服务的残障人士或作为志愿者的残障人士的生活各阶梯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引用链接:http://www.dgznsw.com/news/?id=436